祭奠初中
“献给许许多多的忌日”——挪威的森林
毕业了很久,也没想起追忆往事。今天心血来潮,想,总之,留个纪念,顺便打发一下无聊的时光。这4年里,我已经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成长与青春。而究其原因,大概是友情、遗憾和一种好感的驱使吧。
6年级,本应在小学的我们升到初中,经历了或许是一生中最独特的班。不知为何,充满了幼稚的心灵竟开始学会思考。于是,在磨合中,我们拥有了隐约的班魂。不过说来说去,毕竟经历太少,看不透太多。但我们那时都快乐着,做着自己,做着我们自己。不幸的是,仅仅一年,班就被支离破碎地分开了,朋友们四处星散。然而灵魂的胚胎已经打好,注定一生的性格已经养成。
随后,我们步入新的班。可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不断积累一切,向灵魂的胚胎中灌注,形成自我。就这样,默默走过三年,走过不值一提,或者说毫无印象的三年。感受了和谁都好却又和谁都不好的视角,经历了愤怒也对不愤怒也对的事情。恍惚中毕业了,或许多少对这个班有些情感,毕竟算是为它拼了许多(究竟是不是为它呢?谁晓得)。但是心中没有当初的伤感。我深知这不是源于成长的麻木,而是确实不够深情。可离别,不是真的该如此淡然?
下面呢,单独说说老一班的朋友吧。(抱歉,不大会写人)
对杨昕朋的最初的印象,还是在6年级的勾股定理。当初,一种当做数学领域的知己。谁知后来发现了音乐、文学方面的共同话题。就这样,提升这灵魂的境界,也排解了孤独与寂寞。
霍一凡大约是小学认识的,从一次五子棋的比赛。从此以后总是打招呼。似乎有种棋艺会友的样子。6年级就经常结伴回家,大大改变了我原本保守的思想。
韩杲呢,从小学同学。从小一副恃才放旷的感觉。和他相处你要备足知识。一个很值得的朋友。不说啥。
最后,田欣桐。6年级时只记得她很“爱闹”(你们明白哈),后来分班了也没分走,渐渐有了文学等(你们一样懂哈)共同话题。帮我排解了许多问题,也听了许多我的抱怨与苦恼。
下完分,再次见到秦校和王老师,这两位始终陪伴的老师,心中不由得自责愧疚。看着秦校无精打采的苦笑,王老师一直的袒护,总感觉反倒像对我的责怪一样。这四年,竟与两位老师建立了友谊一般的东西。心中明明知道,两位老师阅人无数,我不过路过的尘埃。但四年的相处,王老师的善良,秦校的豪爽(原谅我找不出合适的词)总在影响着我的性格/灵魂
还有一个经历,她在我心中无法隐藏,总觉得没有办法放下。心中带着侥幸的心理,一次次叩响陌路的门。我不明白,是否喜欢,需要志同道合。我不明白,为何只是看不透这个特殊的人。不过,一切都将过去,无论她如何想。
总之,初中的事总结起来大约就是遗憾。毕竟时光已逝,我宁愿把这段青春当做祭日,祭奠遗憾,然后挥挥手,转身离去。唯有偶然梦醒,再次回首,脱去情感的曾经。
201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