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yuan Wang bio photo

Email

Twitter

Github

反思


本篇文章所有观点仅代表我自己的片面看法以及一些只适用于我自己的观点。

我对于烦躁的观点好像很早就开始了,我始终坚信内心的浮躁是阻止自我进步的罪魁祸首,而对于内心平静的激发对我来说又常常是浮躁过后的罪恶感。

如今在怠惰之后,这种反馈机制又一次发动,回顾过去的生活,发现整体上自己真的是越来越浮躁。

从最开始有自我意识,开始思考的六年级开始吧。从那时开始真正地喜欢上了读书,第一本书,第一位作者是徐志摩。诗作为最平静的娱乐方式开始了我的心路。

之后的阅读便肉眼可见地越来越轻浮,徐志摩的人物传记,史铁生的哲学思考,再到余华的血腥文学。这大概是我从文学性到故事性的过渡。之后就是村上,狄更斯,路遥……大部分文学素养都是那时候积累地。那段时间读书速度挺快的,记录大概是初三用两周的睡前时间读完了平凡的世界。当然从我初三还可以津津有味地读林清玄来看,那时确实算不上过于浮躁。同时初中的健身也可以看出来那时候的内心多么平静,我居然可以坚持每天标准一套腹肌撕裂者x,那时候把视频里的动作和组数记在纸上,回家就是一组,平板支撑的记录是5分钟来着,然后还在初中毕业的晚上做了一百个俯卧撑,那是真是人生巅峰啊。

高中的生活明显变得浮躁了,书不太容易读进去了,认真读的大概就是追风筝的人,解忧杂货店,(鸭志田一)。三体翻完了但是并没有读进去,其余的经常是有了兴致翻一翻,很少完整读完。身体状况确实也每况愈下,腹肌退化得很快,长跑也越来越弱,不练跆拳道了叉也下不去了。那是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点,但是确实怎么也拾不起当初的状态。高三开始了新型的娱乐方式——动漫。我始终把动漫当初和文学一样的艺术形式看待,同样可以思考可以进步,不同点在于它视听结合地刺激人的感官。要是说明高中的内心平静程度,大概就是第一次物竞之前两周,作为自学党自学了高中所有物理知识(没有刷题也没有难点分析,单纯学习知识点)。

如今且不论小说文学,连动漫都很难去欣赏和挖掘其本质了,健身也比初中时粗糙很多。当初自己还可以写写作文,写写感悟,写写诗,现在写作思考也觉得力不从心。

我之所以命名这一切为浮躁,是因为我无法集中精力,无法满足于平静的学习和思考,越来越追求一种刺激。

用小提琴的练习举例非常恰当,最枯燥的当然是空弦地练习,然后是音阶,接着是练习曲,再然后是古典的曲子,最后是所谓的流行。每次练琴我几乎都要经历这些环节。从经验来看,空弦赋予我对音色的把控是无与伦比的,音阶被海菲兹称为最有效的练习方式,练习曲才能真正提升各种技术,古典是实践高难技巧的圣地,流行不过是简单的节奏变化。而且与古典乐曲最后的完成感相比,与练习曲的充实感相比,流行曲拉会感觉完索然无味而且空洞乏力,怅然若失。同时每个练琴环节的精密程度也反应着我的平静程度,每个音准节奏姿势都需要很大精力和足够的注意力去纠正。

对于如何回归平静,我现在只能想到一种方法。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一直是我奉为信条的作品:追求与目的是心弦的两端,拉紧才能弹好心曲。

答案显而易见了,我需要一个具体的值得为之奋斗的目的,这样才能有心甘情愿全力以赴的追求,才能享受本就乏味的平静而收获长久的快乐。

2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