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yuan Wang bio photo

Email

Twitter

Github

红楼梦思考


旧帕(就怕)轻(卿)拭泪,非是两条新(心)。

《葬花吟(节选)》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给人最初的直观感受一定是一种美的体验。书美在语言,美在诗词,美在不多不少的笔墨。剧美在氛围,美在配乐,美在人物的气质。记得姜文形容过一种类似的情感,叫做感动。如果你偏要说出为何感动,那么你一定没有真正感动过。红楼梦的美学自然值得一生回味。

而对于其精神内核,我一来没看过多少注解,二来没看过多少专家的解读,目前不过是刷过几遍原著,几遍电视剧罢了,再有便只是家里人偶尔有过的讨论。说不出什么见解,只能说说自己角度所认识到的红楼。

在还没能力看文言文的时候,大姐说要送我礼物,我便要了一本简译版的红楼梦,还记得那本书就点出了红楼梦借宝黛讽刺封建礼教。只不过那时认为封建就是父母之命,就是家长制压迫爱情,现在想来也不是那么简单。

封建也好,资本也好,都在描述一种私欲。以哲学角度看,都是物质对精神的一种压迫。封建追求权利,对于社会地位的追求是普遍的价值观,宝钗的野心也好,王夫人对待宝玉的种种态度也好,王熙凤的机关算尽也好,除去宝黛两人(或许还可以包括上黛影晴雯),荣宁二府的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以封建价值观为追求的。以此为追求本身并不算错,只是这样的价值观在压迫着人们的精神:宝钗不可能产生对宝玉的爱情,王夫人只不过把宝玉看做维持地位的工具,王熙凤倒是对刘姥姥有过好一些的态度,但是她对人的狠毒也是没的说的。同时,在他们眼里,宝玉的婚姻也是追求权利地位的牺牲品,王夫人自然要选一个可以主事的儿媳以求得家中地位,王熙凤自然要避开可以威胁自己地位的薛宝钗而支持宝黛。黛玉不屑人情世故的个性就是人人口中的尖酸刻薄,事实上这样在封建主义的社会里实在是不能容忍,理想主义在过分物质的现实里不能存活。想想那些太太姨娘哪个会像黛玉一样,也就知道宝黛无论是否被支持,都是不可能的结局。于是红楼梦在我看来就是精神力量对于物欲压迫的叛逆,是以极度的精神自由对极度压抑的封建制度的嘲笑。黛玉其实也没有多么矫情,是封建等级制度突出了她的敏感(现在看起来林妹妹真的好哄)。宝黛二人的心有灵犀就是这种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晴雯之所以为黛影是因为她同样有自己的人格,有着反叛精神,不畏惧封建体系下的等级制度。而美,自然也是从这样一股股精神力量产生出来的。

无论什么社会都好,都有着物质与精神的矛盾。中国古代其实是讲精神的,持有一种有机的自然观,但是不知怎么,就变成了压迫人性的封建礼教。资本主义社会自然不必多说,资本至上时,穷人的人性就不是人性了。科学也某种意义上起源于机械的自然观,卢梭一直反对科学也是因为它对自然的祛魅作用,扼杀了精神就没有了美。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观点仅限于本人有限的认识,还有很多没有认识到的地方。)

20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