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yuan Wang bio photo

Email

Twitter

Github

后现代之我感


混乱而割裂的后现代。起底于资本的意识形态控制着每个人的思维逻辑,阻止着人们拔出辩证法之剑,进而被功利、欲望裹挟,在种种视角下展现出精神分裂般的极端。这必然地造成着割裂混乱与自我矛盾。这种行为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不论是平民还是精英,不论是人民还是官僚。

齐泽克疑惑于畏惧大他者,警惕政府等等复杂的机制是如何在不言而喻中形成的。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不少身边的例子,总是仿佛被老大哥盯着一样,只敢说缩写,只敢阴阳怪气。同时也能看到一些时候确实会被吞评论说说,乃至因为不当言论被捕。然而齐泽克也发现了,这其中并无利维坦的参与,或者说哪怕是苏联的政府官员也未必多么严格地执行着对言论或思想的控制,他们同样在害怕些什么。正如很多事件中,阻止我们言论的除了我们自己,更多的也就只是另外的一群同样心态的人,比如害怕背锅的腾讯,害怕处理不当的警察。那个令人愤怒的,畏惧的,客观的利维坦,似乎也是由人在形成,似乎更多的是人们的幻想。因此我更多的把这种矛盾,归结为后现代独有的精神状态。

我一直很相信一种哲学观点,就是追求一个事物往往会阻止其本身的发展。用中国古典哲学讲就是反者道之动。后现代似乎就源于此。过量的信息流反倒营造了一种更加神秘的不真实感,过度的追求纯粹工具理性又导致了几近疯狂的对欲望的诉求,起始于平权和波伏娃第二性的女权运动终于在国际范围造成了更大破坏的性别对立与割裂,乃至引发了更加极端的男权主义或者女性地位的极端低下(参考韩国日本现状),甚至出现了几百年前自由论中所预言的如洪水般泛滥的自由反而成为了沉重的锁链,人们自我阉割了人体的多种感官,沉浸于某种形式上的享乐,对于味蕾、美景等等的享受竟能被简单替代成美食视频和摄影作品,甚至会被直接替代为对于抽象的欲望——金钱的追求。这不起于后现代,但是却在此集于大成。我们的生活真的如描绘般发展了吗?客观上是的,但是主观上似乎更糟了,就好像原本有一个矿泉水瓶里装了半瓶水,现在是一个水缸里装了不到半缸。我们一边满足于非生活性的娱乐,一边把阉割下来的时间精力投入对虚拟欲望的追求,再一边永不知足的在自己的圈子里望着更高的山,发着牢骚。人们似乎觉醒了自我意识,可是随着愈发的觉醒,愈发的多样,整体呈现出来的却又是那样地千篇一律。当对方发表了意见,我无论是认同还是反对都是在被其影响,顺从与叛逆都是非独立的,这让我们很难做到完全的独立。同时从我们出生起,每一时刻所接受的都是他人的思维碎片与思想影子,这导致我们被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不可能存在一个绝对独立自我。但是我们渴望追求于此,于是我们走向其反面,变得混乱而千篇一律。在网络上,每天也都上演着神兔大战,有小粉红,其意识形态上等同于当初的红卫兵,同样地走着极端,催生着其反面。网络上亦有每天羡慕国外的小鬼,持着理中客,摆着数据,贩卖焦虑,他们同样不能客观看待事情,只会用功利主义那一套比来比去,恰巧当代人受得又全是功利主义思维教育,加之环境影响,这一套真的吃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奏响着网络世界又一曲混乱与割裂。看到一个评论很受启发,就是他的IT同学留美后都选择了回国,似乎是尽管那边工资高,但是不至于令他舍家弃业。是啊,我自己想想,单说出国不能吃家乡菜这一点就够让我难受的了,即便只是到了南方,这两天也天天跑着寻找对胃口的饭。更何况这里有我所依赖的文化环境,这不是网络所能代替的。然而想想之前的论述,我也就懂了为什么精英会有很大比例选择出国,他们前二十年的人生里,或许并没有打下深刻的文化烙印,追求纯理性与欲望式的感性,追求形式化的娱乐这并不要求地域性,追求彰显独立个性,出国很有排面,加之国外在某些角度上有天然优势(如人口,气候环境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这也意味着某些东西正在我们步入后现代主义时代时悄然消逝。辩证法乃至中庸的智慧,即便那么耀眼,却也似乎抵不住时代的裹挟。因此,我似乎尚能庆幸自己是一个精神上的老人,尚能享受这一米阳光所带来的满足。

20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