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考
一个人对于一个哲学问题的第一次思考,往往都是对死亡的思考。他突然意识到此时此刻所经历的会在未来某一时刻迎来一个终点。于是他好奇地想,死亡是什么感觉?没有感觉会怎样?肉体腐烂,灵魂升天?没有灵魂那意识怎么消失?细胞有没有意识?如果细胞没有,那为什么人有?什么是活着?
于是这个理性人意识到又一个问题他不明白了,活着是什么?为了活着而活着?如果仅仅如此,那强烈的生存欲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呼吸,为了苟延残喘,最后一死了之,那将来死和现在死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现在就去死?
于是他发现,似乎要寻求一个意义,否则人生就好像畜生一样为活而活,人就罔为一个有意识的智慧生物。 那意义是什么呢?这就是不同的哲学会给出不同答案的问题了。
最开始可能是伊壁鸠鲁主义,即享乐主义。快乐是人的行为唯一目的。显然这并没有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分开。而且享乐主义从生物学角度是多巴胺和内啡肽的矛盾,在无限扩大的欲望下快乐似乎难以增加。
在此基础上,功利主义应运而生,为了全体快乐最大化。如果加上客观唯物,快乐限于物质,就是集体利益最大化。于是人似乎为了利益和欲望而活着。
而人真的只有对物质的欲望吗?对音乐,美术,诗歌,花,晴雨等等等等,这些又怎么能算物质欲望呢?于是意识作为和物质的对立统一个体而存在了,这些事物的出现就是意识存在的证明。
那么人除了物质,还有意识。所以或许意识中也有生存的意义呢?而且从意识的独特性来说,或许这里面就藏有人独有的生存的意义,亦即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
这个意识追求,精神追求就是思索,是信念,是理想,是梦。将人生架构于精神追求上,或许更能体现人的价值。
反过头来,我们通过思考得出,思考是人生价值,生存意义的一部分。于是修齐治平的第一步基本上得到了一些成果。
只可惜不思考的人永远不能明白这样的道理,他们将自己置于逻辑闭环之外,过着非人的生活。
这个时代在异化人,人不再思考,而是屈从于物欲,任凭胃口越来越多却快乐不起来,找不到问题所在。要想认识到真理,一切还要从死亡说起……
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