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yuan Wang bio photo

Email

Twitter

Github

存在主义


哲学总是强制着人进入反思,强制着人进入理性。看视频做点总结,聊聊存在主义。

说起存在主义,总要提起那句“存在先于本质”。一个物品被创造是因为它有需求,比如刀被创造是因为需要它割东西。因此一般的事物都是先有了其存在的意义,才会存在。但是人是个例外,我们并不是因为某些目的被父母创造,即便是,这种目的加之人的身上也不能长久地被定义。人生是一个先存在,再为自己寻找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为自己贴上标签的过程。

存在被萨特分为两类,自在和自为。自在的存在就是客观事物,是确定的,它是什么就是什么。自为的存在是人的主观意识和自由意志,是不确定的,它不是它自己,或者说它自己什么也不是,但是它总是要去成为什么东西。自为的存在趋向于目的,不断改变也就意味着不断自我否定。但是对于过去的否定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过往的存在总是解释着当下的存在。例如我们原本的状态是“我是一名大学生”,而对其的否定不是“我不是一名大学生”,而是“我可能不是一名大学生”。我们否定着过去的状态的确定性,以此来寻求可能,寻求改变。不是走向反面,而是走向多样化与自由。

在我们从一个自我状态走向另一个时,这中间要经历一条裂缝,经历一种没有确定状态的状态,萨特将其定义为虚无。人的自为的存在,总是在进行着这种不断自我否定自己先前的存在,也就是总是不断经历虚无,然后进入下一个状态。因此我们发现,虚无化的过程,就是自由选择的过程。我们否定自己,进而给自己更多可能性,进而是自由的。这里自由不是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是我有自己做出决定,选择自己是什么存在。这是一种绝对的自由,我们生来便拥有的自由,存在即自由。例如对于一个俘虏,我们不说他有随时出狱的自由,因为结果不是自由的,也不说他有随时希望被释放的自由,因为这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但是我们可以说他有越狱的自由。自由本身绑定着存在,并不需要那个选择最后成功。

人的自由是绝对存在的,我们一生都在不断地做着自己的选择,不断塑造自己的本质。我们无法逃避做出选择,即便躺平本身也是一种选择。因此萨特有一句话,“人是被判为自由的”。因此我们总是要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全部责任。这种不得不选择,不得不去自我负责的人生太过劳累,为了逃避这种痛苦,有的人就会告诉自己,其实没有选择,我并不自由。这被萨特称为自欺(Bad Faith)。我们选择一个角色,告诉自己生来如此,只需要去扮演那个角色,就可以不必自我否定,不必去为选择负责。此时的人就成为了一个物,本质就先于存在了。“自欺的原始活动是为了逃避人们不能逃避的东西,为了逃避人们所是的东西。”

面对有些选择,人开始焦虑,进而认为有些东西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逃避选择,进而否定自身存在,陷入虚无主义。存在主义则告诉我们,我们别无选择。我们除了面对这种自由,这种自为的存在,这种自我责任,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生来就是存在先于本质的。虚无不过是为了逃避选择的一种选择,它是一种逻辑上都不能自洽的学说。勇敢站起来面对自由,面对选择,我们才实现着人的存在。

202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