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观后感
19:30~23:00,很享受的一次观剧体验。
日出算我的入坑作吧,当初大一刚看日出时觉得好惊艳。那种张力,那种冲突,那种矛盾下欲盖弥彰的主旨,那种艺术感,很令人震撼。
金星的嗓音太有特点,我原本想象中她的台词应该很糟很出戏,但是意外的可以接受,甚至觉得陈白露确实适合她。她加上的舞美和舞台设计也很和谐,并不抢戏。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可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对这段话,我终于抓住了隐隐约约的自己的理解。如果说这群旅店里的夜猫子象征着社会的黑暗面,是那个吃人的社会的象征,那方达生和那个诗人就是生活在阳光里的人,会去追赶光明,却很难驱散黑暗。或许方达生在见过那份窒息的黑暗后,可以真的反叛大boss吧,但是这是留白。
完全在黑暗中的人,是会堕落的,或者说他们从未见过光明。是潘月亭,是李石清,是顾太太,是胡四,是福生,乃至翠喜,黄省三。每一个人都从不同角度揭露着黑暗的各个方面,那份黑暗描写的太具体了。他们在黑暗中不再向往任何光亮,看不到任何光亮,没有理想,虚伪而苟且。他们或妥协,或同流合污,或为了抵抗而堕入更深的黑暗。他们麻木,被裹挟着,身不由己。
是的,我认为日出最主要的主题就是那种裹挟感,身不由己感,陈白露对爱情的那段阐述就是在说明,那份裹挟感无处不在,它消耗我们的激情,遮蔽我们的眼,被时间的洪流推搡着走向不想去的地方。诗人和方达生逃出来了,逃向了自由与光明,只不过是不同种类的自由与光明。但是陈白露呢?小东西呢?她们是这部剧最悲剧的人物之一,因为她们是那句线索的主题,“太阳出来了,黑暗留在后面,可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她们身处黑暗,她们身不由己,她们逃不出来,但是他们还能看到日出,还能看到希望,心里还抱有良知和理想。从小东西,到陈白露,再到翠喜。这是女人在这样社会的三个阶段,那份对理想的渴望在逐渐被磨灭,黑暗逐渐将其淹没。
她们看得到日出,却不得不睡去,她们有理想,但是不得不堕落。因此她们的结局只能是自尽,黑暗容不下一点高贵的灵魂,也不能放她们走。
那段对爱情的阐述很绝,被绑在一起沉入海底,时间久了最大的敌人绝不是吵架之类的,而是无聊。这让我怀疑曹禺真的是现代作家吗,怎么会有如此深刻而先进的爱情观。而且它下一子让只存在于社会黑暗中的无力感,裹挟感,不自由感渗透进了生活各处。让人发觉,一单失去了对美好的动力,一单陷入黑暗,就进入了泥沼,再也不能自拔。
正是那悲剧式的无力,悲剧的情节,强调着理想和自由的浪漫。
昨晚11点,打车回校到西门发现关门了,我绕着校园走到南门,路边的花簇,冷风,细雨,空无一人的街和肆意的奔跑,浪漫,太浪漫了。指尖拂过草木,花瓣柔软的触觉,浪漫,太浪漫了。可是什么是浪漫呢?我认为是理解与反叛,婉约派代表着对理解的渴望,豪放派则代表着反叛的浪漫。而舞台上的人极力表达着自己的反叛,台下的观众极力理解着演员的反叛,这何尝不是人生最浪漫的体验呢?
202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