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
虚无,活着没有意义,于是人就失去了追求内啡肽的能力。快乐有四种物质载体,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和催产素。小到运动健身,大到黄赌毒,人们用各种多巴胺分泌手段对抗着虚无,但是啊多巴胺这东西就像催化剂,只有放大作用,通常它会让我们陷入更巨大的虚无之中。毒品这东西很极端地说明了这一点,清醒后的痛苦是无以复加的。
我觉得真正的存在主义,一定追求着血清素和催产素,只追求血清素可能就变成佛学了,虚无还是存在也不好界定了。但是追求上催产素就不一样了,以情感替代意义,原本追求意义就来源于感性,用理性追问岂不是根本得不到答案?
催产素和多巴胺差不多,但多巴胺只取悦自己,这会让阈值越来越高直到万劫不复,但是催产素就不那么冷冰冰,即便痛苦也不那么冷冰冰的。
至于那些妄图用事业成功抵抗虚无者,恐怕还不自觉于虚无的存在吧。
虚无是资本主义牢笼的必然结果,它让笼子里的人看不到改变的可能。如果说一个人的虚无是否定自我后的茫然状态,那么社会的虚无就是否定资本主义却没有能力改变信仰,没有能力进入下一个存在阶段的茫然。
这个时代理性地位太高,理性太多,人不幸福啊。
ps:
我对于理性这一点,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有点类似,黑格尔创建的理性形而上学体系试图解答一个彼岸的,本质的,纯粹的,完美的世界真理。这种真理体系面对现实世界的失效,电车问题在生活的处处体现彰显了纯粹理性的失效。进而虚无产生。这相对浅显,我也不喜欢他给出的解决方案,宗教信仰。对于欲望,这要谈到佛学以及叔本华,人是意志的奴隶,是欲望的奴隶,对抗意志需要审美和禁欲。我同意观点,欲望带来了虚无,但是完全的禁欲我不认同。同样的,完全的去满足欲望不过还是去成为奴隶,投身虚无罢了,欲望永远无法满足。尼采是积极的,劝导人们去散发生命力。我同意他自主的人生态度,相信那种自己为自己制定道德标准的合理性。但是权力意志太火热,人容易像尼采一样疯掉。存在主义哲学总要提到萨特和加缪。我的个人立场更接近萨特,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虚无。至于世界,我认为世界并不在乎虚无与否,没有人对意义的追问,世界就只是单纯地存在在那里,所以加缪的观点就有点太强调主观了。如果加缪说人是荒谬的我会赞同,如果说世界是荒谬的,害,世界才不在乎你怎么看它。我倾向于萨特那种拥抱可能性,拥抱人生的虚无状态,为可能性感到兴奋,这种心态当然要归功于前面哲学家的引导,禁欲也好,审美也好,权力意志也好,否定理性的信仰也好,各取部分而导致这种心态。
202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