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yuan Wang bio photo

Email

Twitter

Github


真物(honmono),一个出自轻小说的概念。借此概念,我想去形容一个难以简单定义的东西。

数学也好物理也好,哲学也好心理也好,形而上也好辩证法也好。我们总是在试图认识世界,试图形成某些想法。想法和观念是人为的,是主观的,当人在某些想法上故步自封,就会形成立场。保守,会使得原本让人吸收他人思考的讨论变成一次预设立场的辩论,变成一次关闭耳朵的对自己立场的机械重复。这样的人脑子里没有问号,一切都预设了答案,这样非常省力,省去了探索和思考的麻烦。保守的形成原因来自于放弃理解,放弃理解他人的观点才会持有一个稳固的立场。作为辩论的评委,普通人并不在乎双方立场究竟如何,大家更想当一个看客,即使辩论者根本没有理解对方的话进行诡辩,人们也不在乎,那份对自己理论的盲目自信很有气势,这就足够满足看客的欲望了。比起真相,人们更需要情绪的发泄。比起真理,辩论者更期待胜利带来的满足感。人们喜欢征服者,把自己带入征服者,权力带给人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

人似乎很难处理大量信息,所以倾听和理解是一件很耗费精力的事情,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很费精力的事情,对什么事情都保持问号保持好奇也是很耗费精力的事情。当能量不足时,或者干脆不舍得浪费这份能量时,人就落入一种保守的境地。顺带一提,保持高道德,利他,这些都需要能量维持,放弃他们也是一种能量上的保守。

基于以上假设,只有极其高能量的人,高信息处理能力的人,才能做到互相理解。人类互相理解的障壁,心之壁,来自于保守的放弃理解和故步自封。

其实保守的来源还有一定自卑成分(不免带了点阿德勒和黑格尔的影子),人对于战胜别人的渴望,大概来自于一种对认可的渴求。羞于改变自己的立场,坚守辩论阵地是一种退无可退的自卑。辩经的流行,恰恰来自缺乏被人理解的感受,缺少被人认可的经历。

这恰恰是一种死循环,越是没有被认可,越是渴望被认可,越是不理解别人,成为一个个学阀,自大者,独裁者,强权拥护者。

说了白天,真物对我来说是什么呢?是一种真诚,一种似乎永远也做不到但是必须尽力的真诚,一种保持问号的谦卑和对真相的尊重。这是因为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人总是在欲望着被认可,这个被认可必须具有征服价值,用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说就是奴隶的认可并不能满足主人,用拉康的精神分析说就是这个认可要来自大他者。比如我认可我的导师,他的称赞才会让我很高兴,如果我觉得导师不学无术,他称赞我再多也不会有高兴的感觉。如果苍蝇的嗡嗡声不能满足你,你就不能去成为一只苍蝇。所以真诚,对真理的渴求,一个不断试图改变和进步的人格,是能够得到那些同样丰满的人格的认同的。那些人际关系里的虚伪,那些不求对错只要情绪价值(比如胜利)的索求,那些虚情假意,都是对真诚的亵渎,对理性的放弃。用不真诚的心,换来谎言包裹的好,傻子一样骗自己这样就好,但是总觉得人生就是一场如虚幻泡影般的戏剧,大家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冷冷清清哪里有真心。这像极了一个人追了一辈子钱权,把这当做对象a,但是总还是骗不过自己那空落落的内心。

于是我们发现,真物几乎就是对象a。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不足,接触不到什么是对象a,那怎么找到真物,怎么做到真正的真诚,怎么达到一种高度理性呢?精神分析的答案是穿越幻想,大他者是幻想,我们要对他人的认可祛魅,让自己变得更加独立,不再强烈的欲望着他者的欲望。其实穿越幻想,把一切符号化对象a的幻想去除,就是对欲望打上一个问号,真诚于未知却仍相信有东西在那。如果你说,那东西就是钱,那我祝你一生只接触谎言。

20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