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
人生可以选择专注于一件事,日复一日的重复,日复一日的坚持。人生也可以选择多彩和缤纷,选择新鲜感,尝试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生活。
有一首诗叫《从前慢》,事实上慢的并不是车马,而是人心。从一周看一本书,到几个小时的电影,再到几秒钟的短视频。生产过剩的年代推着人们不断去消化大量的信息,让人具有更强大的消费能力和欲望。似乎我用几个小时看了一部电影,会比几个小时看了几百部电影解说获取到更少信息,得到更少快乐。“人生不就是体验吗,体验少了不就亏了吗?”
但是用时间慢慢灌注的东西总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一份用多半生灌注的爱情,是轻浮的快餐爱情永远比不上的。最浪漫的,不是漫山遍野的玫瑰,而是一对寂静生长的大树。最可贵的不是波涛汹涌的情感,浪花远没有平静深邃的海面浪漫。朝夕相处的默契是人类理性的最佳体现,而汹涌澎湃的兽欲常常冠以一见钟情的美名。 碎片化和快节奏或许是生产过剩带来的对消费能力的异化,也在一步步将人机械化。我们拥有了更强大的能源和交通,你必须去哪里都更快些。原本要爬几小时的山,缆车十几分钟就带你上去。我们拥有了更巨大的电影产能,你必须用更快的方式去听故事,这样你才能听更多。被逼着快一点,再快一点,快一点你就能省下时间,就能干更多事,你的人生就充满了各种各样“多彩”的碎片。
蓦然回首,一段如碎裂镜子般多彩的时光烙印在了自己的历史中,没有一件事值得纪念和回忆,留下的只有满身的疲惫和空虚。
齐泽克描述后现代的爱情,就是用社交软件看到如商品般排列的异性,找到中意的然后聊天,约会,滚床单,幻灭,再继续下一个。欲望就是总是幻想着和大他者融为一体,但是永远做不到,所以欲望总是会幻灭。这是拉康学派解释快餐爱情的方式,齐泽克称之为没有咖啡因的咖啡。既然讨好大他者是欲望的来源,而这总让人痛苦,我干脆就接受欲望总会幻灭的事实,幻灭后再换一个。就像和一个人腻了换一个人。就像看了个电影结束后很空虚我就再看一个,快点看多看几个。
提到大他者,资本作为大他者,自然不断诱导着人们的欲望和行为方式。消费主义源自解决生产过剩和内生矛盾,其表现形式正是向你描述,你将如何通过消费进入纯白的与大他者融合的完美状态。更多更快的体验“多彩”,能够获得更多快乐,是一场难以清醒的,被资本营造的梦境。它甚至根深蒂固,让人成瘾。(对于瘾,拉康的精神分析应该也有对应,才疏学浅还没了解)
所以即便世界本就荒谬,即便人生就是西西弗斯推石头,每一趟搬运也不必心急和潦草。去把每一次搬好,认真地一步步走,去观察路边的花。疯狂的推着一次次的石头只会让你更加虚无,疲惫得想要早点结束生命,结束这如炼狱般的轮回。
2024-3-25